求是学刊


新时代思想理论研究

  • 新时代的中国县域法治发展

    公丕祥;

    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县域法治不仅在区域法治体系而且在国家法治发展进程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构成了国家法治体系的基础性环节。县域法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法治体系的效能,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法治现代化进程的总体格局。在当代中国国家政权体系中,县级政权构成了国家政权结构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县域政治是整个国家政治运作的基层枢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进程中,无论是县域国家权力机关制度建设,还是县域政府治理变革,抑或县域法治社会的成长,都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县域法治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党的十九大对推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县域基层的具体实践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法治中国进程中的县域法治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19年01期 v.46;No.248 1-14+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下载次数:9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03 ]

时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舒尔茨研究专题

  • 重识社会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边界——舒尔茨《生产运动》解读

    张一兵;

    在马克思思想发生史上,舒尔茨的《生产运动》具有重要地位。在这本国家统计学著作中,舒尔茨不仅从物质生产的现实出发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完整地使用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概念,为马克思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重要启发。同时,舒尔茨的生产理论仍然是以隐性的唯心主义为根基的社会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有本质差异。

    2019年01期 v.46;No.248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1 ]
  • 论舒尔茨的物质生产理论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基于经济学和工艺学思想史的考察

    张福公;

    德国思想家威廉·舒尔茨是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先行者。他通过广泛吸收经济学和工艺学的理论成果,提出了极具原创性的物质生产理论。他将蕴含着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维度的分工概念确立为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核心原则和分析范式,将生产资料确立为划分物质生产发展阶段的衡量标准,并从直接生产层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实质与阶级对立。这些理论创见对青年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舒尔茨的思想也存在内在局限性,因此,必须准确厘清舒尔茨与马克思的思想关系。

    2019年01期 v.46;No.248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733 ]

西方哲学前沿问题

  • 论麦金太尔的道德叙事理论

    郭笑雨;王晓朝;

    麦金太尔在近著《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学:欲望、实践推理与叙事》中对其道德叙事思想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的阐释。具体而言,在伦理学的话语体系中,我们反思自己为了满足某些欲望或者因为何种理由选择这样做而非那样做时,也就是试图解释我作为一个理性行为者的行动是合理的。我们通过这类解释能够发展出一种关于人类行为的结构性叙事,从而获得透彻理解人类幸福意味着什么的方式。这一叙事不仅是文本的,也是历史的、实践的,我们对自己的选择、行动、人生的理解和解释都体现着叙事的作用,这一叙事又是所属传统与社会背景下的宏观叙事的一部分。

    2019年01期 v.46;No.248 37-44+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6K]
    [下载次数:7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93 ]
  •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裂变看生态问题的生成

    范敏;何萍;

    生态问题不是天然就具有的,而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里的一定阶段包含着三层含义:认识论层面上的生态意识的生成,即人对自然有机体代谢机制断裂的认识;在生产的物质基础层面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即资本积累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裂变;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呈现出来的消费主义观念,即资产阶级的启蒙理性和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念扭曲了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019年01期 v.46;No.248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16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77 ]

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自营业务的民事责任

    杨立新;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自营业务,是其在自己提供的为电子商务交易活动服务的平台上,经营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活动的混业经营模式。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在自营业务中,其身份地位是商品销售者或者服务提供者,而不属于平台经营者。在经营自营商品销售业务或者自营服务提供业务造成消费者损害时,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依照《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承担产品责任或者违约责任。应当特别强调的是,在自营服务提供业务中,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根据服务合同给付行为性质的不同而承担不同的责任。

    2019年01期 v.46;No.248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1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167 ]
  • 民法典绿色原则: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展开

    侯国跃;刘玖林;

    绿色原则析出为民法基本原则,不仅将调整范围从人与人之间延伸至人与自然之间,而且实现了绿色发展从理念到制度的飞跃。为实现法的安定性以及法的现实化,避免绿色原则沦为"空中楼阁",在民法典分编编纂过程中,宜将绿色原则浸润至相应法律制度。就民法典物权编而言,宜完善我国相邻关系制度,扩大相邻范围,将环境保护相邻权嵌入该制度。为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宜在物权编构建"公众共用物"制度,将环境容量使用权纳入至物权体系。就民法典合同编而言,基于排污权交易合同当事人与合同生效时间的特殊性,以及为刺激环境保护由被动转向主动、由负担转向增益,宜将排污权交易合同有名化为一类单独的合同类型。考虑到传统契约附随义务理论基础仅限于诚实信用原则,未觉察到环境保护的必要,在绿色原则演替为民法基本原则之际,宜将该原则纳入附随义务体系,令契约当事人承担保护环境的附随义务。就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而言,基于生态系统本身的美学价值与生态价值,宜构建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为给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提供制度补给,彰显法典的形式逻辑体系性,宜将环境权纳入民事权益范畴。

    2019年01期 v.46;No.248 108-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3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3 ] |[阅读次数:87 ]
  • 法律行为的非有效及相关概念的体系化难点——以澳门现行法之规则为起点

    唐晓晴;王星;

    "非有效"一词用来表示法律行为不发生预定效力的状态,然而它并不是一个被广泛认同的术语。实际上,关于效力的术语在罗马法当中就没有什么章法,《德国民法典》也并没有完成效力否定的体系化工作。相关术语在学理解释和法律移植过程中,又随着时间而不断演化,生出了更多疑窦。可见,效力否定术语难以体系化的现象,只能在术语的使用中逐渐积累共识,再加以解决。因为这种混乱的形成,本就是历史的结果,是文化的结果,而不是始发的预先安排。

    2019年01期 v.46;No.248 11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2 ]

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公共阐释论”相关理论问题辨析(笔谈)

  • 关于公共阐释若干问题的再讨论(之一)

    张江;

    <正>基于对百年西方文论之强制阐释特征的反思和批判,我在2017年正式提出了"公共阐释论"。(1)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在于,期待学界同仁在吸收借鉴西方阐释学理论优长的同时,能够从西方理论传统中走出来,认真梳理和挖掘中国文化资源特别是中国阐释学资源,从中找到建构当代阐释学的主要思

    2019年01期 v.46;No.248 131-134+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8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4 ]
  • 公共性、理性与阐释学的相关问题

    张政文;

    <正>张江教授试图走出西方阐释学的思维路径和话语方式,在对中国古代"阐""诠"的语义分析中提出了当代有中国本土文化语境支撑的关于阐释的基本原理,即阐释是公共的、阐释是理性的。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西方阐释学的努力就在于如何让对文本的误读获得合理性与合法性,以误读的不可避免性和客观存在性和解文本与释者无法调和的对立。所谓阐释的主体间性正是在这期间生成的。寻找误读的必然性、合理性成为西方阐释学的基本理论路径和思

    2019年01期 v.46;No.248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0 ]
  • 阐释的公共性及其理论敞开

    段吉方;

    <正>阐释的公共性问题是张江教授在《公共阐释论纲》中提出的重要的阐释学原则:"阐释本身是一种公共行为。阐释的生成和存在,是人类相互理解与交流的需要。阐释是在文本和话语不能被理解和交流时而居间说话的。"(1)在这个理论论述中包含了如下几方面的含义:首先,把阐释活动与社会公共行为结合起来,阐释不仅仅是西方早期阐释学意义上的文本阐释,也不仅仅是本体论或工具论意义上的各种专门文类的阐释,还是广泛的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公共行为;其次,强调了作

    2019年01期 v.46;No.248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公共阐释论的合法性辨析

    傅其林;

    <正>在人类个体生存体悟与历史文化语境中,理解的丰富性和歧义性交相萌生,因而如何建构具有可公度的公共阐释一直纠缠着众多理论家。本人从中西文学理论视野探讨张江教授提出的公共阐释论,通过从强制阐释论到公共阐释论的梳理,辨析公共阐释论的学理基础及其限度,并进一步追寻公共阐

    2019年01期 v.46;No.248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1 ]
  • 公共理性与阐释学的善良愿望

    刘旭光;

    <正>在文学批评中,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阐释或者解读,怎么才算是适度或者有效的?这一直是文学阐释的核心问题与难题。即便我们承认"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马上有人会问:这一千个读者是不是会相互指责误读或强制阐释?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批评与阐释,究竟是一次具有客观性的"理解",还是一次有选择性的"接受",或者是一次主体性的"建构",甚至是一次别有用心的"误读"乃至"强制阐释"?在众声喧哗中,究竟有没有形成共识与互相理解的可能?人们总是善良地认为那"一千

    2019年01期 v.46;No.248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7 ]

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

  • 汉代谣谚与官吏品评

    王相飞;

    汉代谣谚以人物品评谣谚突出,但就人物身份而言实以官吏为主体。谣谚与官吏对应关系的出现,表面上看是东汉"举谣言"的直接结果,实际上是儒家诗教发展的结果。汉儒将风谣从"民心"到直指"天心"的提升,使风谣与吏事在阴阳五行体系内相对应,从而建立了谣谚与官员考评的关系,完成了谣谚于国家政治思想理论上的构建。这也是东汉将"观采风谣"提升成"举谣言"制度的思想基础。谣谚在汉代官吏考评任免中发挥的效用,使汉代社会对谣谚有着特别的重视与需求,客观上形成了汉代谣谚以官吏品评为主的文学面貌。而官吏品评对事功治绩述写的要求、对传播与交际功能的需要则是汉代谣谚叙事特征突出、七言句式大量出现与程式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2019年01期 v.46;No.248 150-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8 ]

明清史研究

  • 中日甲午高升号事件的国际法分析

    徐碧君;

    19世纪国际法围绕"文明"主线展开叙述。甲午战争被同时期主流国际法学者描绘成是文明(日本)与野蛮(中国)的战争。高升号事件发生后,日本积极发表国际法论著为自身行为辩护,其立场获得西方著名国际法学者的认可和支持,英国亦最终裁定由中方对此案负责;而中国则鲜有发布与此案有关的国际法研究。但经过对高升号事件所涉及的国际法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可知,日方立论并不成立,其击沉高升号且未对落水中国士兵施救的行为是违反国际法的,而英国最终裁定由中方负责也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日本为获"文明国家"认可所做的努力、英国的战略考量以及19世纪国际法自身的缺陷等都是英国最终转向日本的原因。高升号事件对国际法的发展以及20世纪国际秩序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2019年01期 v.46;No.248 161-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1 ]
  • 清代对外贸易政府管理体制探析——恰克图和广州对外贸易政府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贾瑞;刘建生;

    清代前期中国在南方和北方分别开放了广州和恰克图进行对外贸易,这两个口岸在清代的对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管理体制上,清政府在两地都设有管理机构对贸易进行管理,这些机构的设立一方面确保了边境的稳定,有利于自己天朝上国地位的稳定,另一方面促进了两地商业的发展与两大商帮的兴起。它们在对贸易地点的要求、贸易管理的机构设置及贸易方式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对两地以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

    2019年01期 v.46;No.248 172-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4 ]

  • 注释体例及投稿须知

    <正>为了适应广大读者对阅读舒适度的需要,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我刊拟调整版式设计。为方便作者投稿,现将投稿须知公布如下:1.本刊采用通栏排版,在参考文献及注释体例上采用脚注,每页重新编号,具体如下:中文著作作者:著作名称,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5—76页。"

    2019年01期 v.46;No.24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 资本主义“自我毁灭”的历史辩证法

    吴宏政;陈磊;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基本原理,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下来的"辩证法"原理。通过对黑格尔的作为"一般运动形式"辩证法原理的唯物主义"颠倒",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本主义"自我毁灭"的三个历史辩证法原理:"阶级自否定"的辩证逻辑;"生产力自否定"的辩证逻辑;"必然王国自否定"的辩证逻辑。正是通过这三个层面的"自否定"的辩证逻辑原理,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2019年01期 v.46;No.248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89 ]
  •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探析、演化机理与模式创新

    齐平;池美子;

    顶层设计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企业层面的具体模式选择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对理论与概念的重新梳理,运用主观博弈模型解释制度内生与博弈互动时混合所有制的生成与演化机制,得出混合所有制的演化由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各自的可选策略集合、需要面对的制度性保障和法制性约束、两者在某种策略下的预期而决定,并结合对我国现有混合所有制模式的全面解析,给出建议与尝试性创新,以期为混合所有制提供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模式设计。

    2019年01期 v.46;No.248 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9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26 ]
  • 东北地区汽车产业分工体系发展研究

    孙佳;郝华;

    汽车产业是典型的以专业化分工为特色的工业部门,分工演进提高了汽车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生产率,使汽车产业层级结构和分工网络的效用得以发挥。汽车产业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性产业,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发展程度不相匹配、模块配套能力较弱、专业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制约了东北地区汽车产业的发展。因此,东北地区应该积极构建和完善汽车分工体系,促进汽车产业技术研发水平的提高,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增强东北汽车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2019年01期 v.46;No.248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09 ]
  • “一带一路”倡议下离岸人民币海外循环机制之构建

    张伟伟;冯永琦;

    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已经遇到一定瓶颈,通过人民币离岸市场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从离岸人民币的供给和需求角度探索离岸人民币海外循环机制的构成,其包括在岸人民币的流出机制、离岸人民币的自循环机制、存款创造机制和回流机制。"一带一路"倡议对构建离岸人民币海外循环机制具有重要的平台作用。鉴于此,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下离岸人民币海外循环机制构建的路径为以对外经贸发展和金融投资为重要推动载体、充分利用和融合各种海外金融市场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因素和制度性安排的双重推动作用,推动离岸人民币海外循环机制的发展与完善。

    2019年01期 v.46;No.248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7 ]
  • 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中国工业企业协同创新的微观实证

    吴翌琳;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领域。构建CDM协同创新系统模型,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考察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动态关联与交互作用,从中发现,中国工业企业创新的资源驱动特征比较明显,不同类型的创新具有替代性和互补性,企业创新方式选择趋于多元,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形成创新驱动的支持体系。技术创新是根本性决定因素,它高于非技术创新的影响强度,而非技术创新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企业规模是创新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大企业倾向于新产品研发等技术创新,小企业倾向于市场开拓等非技术创新,随着企业发展与规模的扩大,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将更加协同均衡发展。

    2019年01期 v.46;No.248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18 ]
  • 下载本期数据